■ @法治門徒邵銘 (網易佛山總編輯 法治專欄作者)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一大波新生民企正整裝待發。從普通的自然人,到運營一個法人組織,當“野蠻生長”不再,做“風口上的豬”更不易,有一件事將決定你是閑庭信步,還是如履薄冰,那就是:法律風險防控。
在佛山,類似的教訓已足夠多。去年5月,禪城一位80后女老板如果沒有收到檢察院的《不予起訴決定書》,她的“創業”夢或將止于公司注冊,并還要繼續身陷囹圄。事情說來也簡單,她發起的企業需要50萬元的注冊資本,然后花錢找人墊資,再以借款的名義很快轉走,結果被工商發現,移送司法處理,要控其涉嫌虛報注冊資本罪。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就是行業“潛規則”,她會被人搞只能自認倒霉;而且,別人都不出事她出事,肯定是她自己有些環節沒處理到位。當然,如果時間回溯,栽在注冊資本這問題上的老總可真不少。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她的恢復自由,是因趕上法律修訂的“紅利”,即新《公司法》提出:除特別規定,注冊資本改為認繳制。這意味著,刑法里相關罪名的適用也要調整。不過,從企業運營的角度,可不是誰都有機會這么好彩:注冊沒問題,股權有沒隱患?財務會不會有問題?媒體曾報道,順德有兩位老板因股權糾紛,14年間糾纏19宗案仍未終結。這雖是極端個例,但在“眾籌”成為時尚、融資肯定必需的背景下,要科學設置股權避免紛爭,恐怕只靠“百度一下”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說到財務,這是企業運營的脈門所在。佛山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各種借貸糾紛、擔保糾紛且先不說,單就資金安全而言,還有太多需要警惕的地方。今年初一家順德企業遲遲發不出工資,一查才知賬戶里的幾百萬都被女出納挪用作個人花銷了,而其間長達5年竟都未事發。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就中小企業才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不然,大者如上市公司也避免不了。佛山某知名照明企業先陷內幕交易,又被控虛假陳述,即是一例。再有,企業銷售和采購過程中的腐敗如何杜絕,也至今是個未解的難題。去年以來,某一線品牌的家電企業就已有多名中層干部為此被送上被告席。
我們用電腦時,都會習慣每天用“XX安全衛士”查殺下病毒;企業運營更該如此,不重視法律風險防控,并將其納入日常必要的成本核算,就好比上網“裸奔”,那是要隨時中毒、死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