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波 (媒體人,網易佛山總經理)
從微博到微信,自媒體很火,但陶瓷企業做得好的自媒體寥寥。越大的企業,自媒體好似做得越糟糕,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其實不同的視野會造就不同的自媒體,境界懸殊不可謂不大。
我把自媒體分成三重境界。第一重,沒有媒的“自媒體”,即“自體”,用詩句形容就是“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大部分的陶瓷企業微博、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標配,但是運營的水平之低下,和往昔的內刊無差別。發布一下公司牛逼高大上的消息、偶爾配合經營搞搞抽獎,用一點網絡屌絲用語,以為就是自媒體。其實,大部分的內容都處于企業內部信息層面,能夠吸引社會公眾的更少,久而久之就是部門幾個人玩。我常把這一類自媒體叫做“自體”,就是沒有媒體屬性的軀殼。自體就是自己摸自己的身體,每次做的內容上百公司內部人傳閱一下,自嗨得不行。
做“自體”的公司員工,通常都是所謂企業市場策劃、文員,他/她在其位置上,很難跳出公司來看公司,出發點也是公司領導的意圖和公司最直接的利益,因此不會以第三方的角色考慮受眾的喜好,而這正好是媒體的核心屬性。
自媒體不說,我看到有些民營陶瓷企業品牌雖大,但其自媒體語言之假大空,讓人想到政府紅頭文件、不忍卒讀。員工做自媒體很辛苦,但只能是在“汗滴禾下土”的內刊層面打轉,老總覺得沒有做到自媒體的影響力,自然也就然并卵,不重視。這是大部分陶瓷企業自媒體的處境。
第二重,作為電商渠道的自媒體。這個層面就是所謂的“車如流水馬如龍”境界。實際上,搞銷售的陶瓷市場總監們早就知道,自媒體只是一個中間過渡,聚粉的目的也是為了向電商轉型。很多陶瓷企業的自媒體矩陣都已經在提前準備微商城、微社區,所要完成的就是在互聯網人流最為洶涌的移動端建立自己的門店,起碼混個臉熟。只可惜,陶瓷的電商之路因其半成品的特性、服務鏈條長等多重原因,在pc時代就深陷困境,沒有走出一條成功的路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要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同樣充滿風險。
在營銷的層面,要么幫著賣東西、要么直接賣東西。此時的自媒體其實就是電商平臺的變種,流量成為關鍵。于是很多陶瓷企業建立了自媒體營銷渠道,最為緊迫的是導流,怎么樣在短時間內聚攏下單的人,紛紛向傳統媒體、網絡門戶直接購買流量。各種曾經線下的刺激優惠活動也用在線上。這個層面,已經有陶瓷企業走在路上,成本相當高昂。
第三重,自媒體。這個境界就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讓自媒體回歸媒體的屬性和相對獨立性。有戰略眼光的企業家應該看到,不僅身處的陶瓷行業處于被互聯網革新的邊緣,之外的媒體行業也正發生深刻的媒介革命。直接戰略投資自媒體項目,不過是用本已投放媒體的廣告費作為入股資金罷了。用專業的媒體人團隊搭建自媒體,不僅可以掌控行業的話語權,媒體運營的收入也可以作為公司的收入補充。在媒體鐵板一塊的權威瓦解、品牌傳播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陶瓷企業家應該重新思考企業自媒體的定位,而不是將之看作戰術。投資自媒體、擁有自媒體矩陣,才能真正聚合陶瓷產業鏈上更多的環節,形成全新的服務生態平臺。
要知道網易和騰訊最賺錢的是游戲,但是沒有新聞客戶端作為前臺,它至少要付出昂貴的推廣費,失去流量入口的主動權。未來的陶瓷企業很可能是基于陶瓷和媒體高度融合的跨界產物。這一戰略思考的藍圖,陶瓷企業家應該重點思考。
無論自媒體處于何種境界,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是我所指出的沒有媒體屬性的“自體”,如果能擺脫紙質,起碼節省了公司成本,若能找到公司上下游客戶的痛點,成為優秀的內刊自媒體,也未必不是互聯網革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