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牌陶瓷 | 第127期《鷹視界》
    告別“玩概念” 做好產品是王道

        自今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后,一場聲勢浩大的“互聯網+”浪潮席卷而來。

        “互聯網+”一時間成為經濟領域的熱詞,企業若不觸電、不觸網,感覺與“主流社會”涇渭分明。

        其實,我們都知道,“互聯網+”并不是新生事物。譬如在佛山,早在2008年,一個80后的小伙子,竟把“龐然大物”的家具搬上網,并玩得風生水起。

        然而,今天我們提及“互聯網+”,總是冠以高大上的名義,或者作出駭人聽聞的論斷:“企業不觸電必死無疑”如此云云。

        于是乎,以陶瓷、童裝、家具為代表的傳統企業,紛紛試水B2BO2OO2M等新的商業模式,為了不被新浪潮“拍在沙灘上”。與此同時,多家信息產業搶灘佛山,打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高而上的旗號,構筑“多云”區域。

        尚且不論這些企業有著新名堂后,是否獲得翻幾番的效益,僅從企業自身發展來說,“互聯網+”這頂帽子是否適合戴?前幾天,一家專做智能開關的企業老總跟筆者說,企業目前在開發一個軟件,通過聯網用手機控制家里的燈控開關。但這位老總卻有點煩惱:顧客在家里不至于走幾步去開燈關燈的動作都不愿意做,況且大家早已形成出門關燈,進門開燈的習慣。從目前消費群體的特性來看,這樣的“智能”并不實用。研究這樣的產品,該公司無非是在這個節骨眼上,與“互聯網+”扯上點關系,引起政界、企業界的注意。

        筆者認為,在企業營運過程與“互聯網+”的無數可能中,切莫亂花迷人眼,還要三思而慎行。當然,互聯網于傳統企業的作用不容小覷,我們并不是要企業固守埋頭苦干、人海戰術的傳統模式。

        正如“互聯網+”早期倡導者楊學成所說,從本質上講,互聯網將打破傳統產業的鏈式結構,帶來更多并發式、實時性的產業新業態,引領全球性、社會化的協同網絡,塑造全新產業思維。

        就此而言,“互聯網+”思維的實質,并不是全盤否定已有的商業模式,用花俏的概念進行包裝,而是用新的技術手段,作用于傳統企業的產品與組織架構,使得企業在保證質量優勢的基礎上降低成本,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而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觸而就的。


        許多互聯網大咖到佛山開講時也曾多次提到,互聯網充其量是工具而已,雖潮起于激流澎湃,卻成就于細水長流。因而,當下,“互聯網
    +”的落腳點不是玩概念,制造泡沫,而是踏踏實實以“用戶至上”的思維追求品質,把產品做到極致,別的企業無法仿制,這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首頁 返回
    长谷川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