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牌陶瓷 | 第137期《鷹視界》
    2016年國內十大經濟新聞
        新年伊始,中國經濟網策劃推出2016“中國時間”年度經濟盤點系列,對2016年中國經濟領域做一系統回顧。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攻堅階段
     
      2016年是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一直以來,產能過剩、工業企業高資產負債率和高成本等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障礙。為解決這些問題,黨和政府部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明確了改革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二、人民幣加入SDR 開啟新征程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人民幣成為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個世界儲備貨幣,表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崛起,以及中國將金融市場融入全球市場作出努力表示的高度認可。
     
     
      三、多輪調控促房地產市場回歸理性
     
      2016年,必將被濃墨重彩地寫入中國樓市發展史。這一年,全國土地拍賣金額與商品房銷售金額雙雙創出歷史新高,全年共涌現出逾340宗“地王”更是史無前。面對樓市供需兩端“加杠桿”,各地果斷出手降溫,上海、南京等部分房價漲勢迅猛的熱點城市接連出臺限購、限貸等調控政策,而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罕見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重要信號。
     
     
      四、營改增全面推開 全年減稅將超5000億
     
      2016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相較營業稅體制,增值稅體制更有利于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截至年底,新增試點行業全部實現總體稅負只減不增的預期目標,全年降低企業稅負將超過5000億元。
     
     
      五、農地實行"三權分置" 放活經營權
     
      農地“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在已有的賦予農民承包經營權各項權能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前推進,賦予農民承包經營權更加完整的用益物權,促進農地產權在更大范圍內和更大程度上流轉,加速構建城鄉統一、競爭有序的土地市場,從而讓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更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步伐。
     
     
      六、新一輪市場化債轉股啟動
     
      10月1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這被視為我國防范和化解企業債務風險的重要文件,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七、上市公司遭遇險資"野蠻人"敲門
     
      2016年A股最引人眼球的戲碼除了年初的“熔斷”,莫過于貫穿全年的“險資舉牌”了。從萬科到南玻,再到伊利、中國建筑和格力電器,所到之處,相關股票升勢凌厲,引發上市公司的股權爭奪和證券市場的震動。這其中以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等7家舉牌最為活躍。
     
     
      八、中國首次出臺產權保護頂層設計
     
      1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正式公布。《意見》在多處對于公眾關心的土地與房屋財產問題作了說明和安排,明確提出:研究住宅建設用地等土地使用權到期后續期的法律安排、細化規范征收征用法定權限和程序、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等。
     
     
      九、網約車管理辦法公布 多地出臺細則
     
      11月1日,我國首部網約車管理辦法正式實施,這意味著網約車這一代表著“互聯網+”的新興出行方式正式進入法制軌道。辦法首次明確了網約車的合法地位,并對運營平臺、駕駛員、車輛的準入條件進行了明確規定。目前至少有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10余個城市正式出臺了網約車細則。
     
     
      十、央企兼并重組加速 培育世界一流企業
     
      2016年是國企改革政策的落實年,也是央企恢復效益的關鍵期。這一年,國資委持續在央企數量上做“減法”,港中旅集團與國旅集團、中糧集團與中紡集團、中國建材與中材集團、中儲糧總公司與中儲棉總公司、寶鋼與武鋼5對10戶中央企業重組,目前中央企業戶數已調整至102戶。
     
     
     
    注:本文來源于中國經濟網,內容有刪減。
     
    首頁 返回
    长谷川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