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牌陶瓷 | 第151期鷹視界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論ERP實施前要做好的基礎管理
很多企業實施ERP項目的成效會差強人意,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軟件選型失敗,或是因為協調不夠而失敗,抑或是因為實施失誤而失敗。但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在ERP實施之前,企業的基礎管理是否已經滿足了實施要求。而這就是很多企業實施ERP失敗的核心原因。
在管理學上,基礎管理有很多不同的定義。簡單來說,我認為主要是體現在企業要抓好日常管理,把企業戰略細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則和制度上。
沒有良好的基礎而去實施ERP,就如同在一個地基還沒有建好的地方上蓋摩天大廈,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所以,企業在實施ERP之前必須做好基礎管理。我們把它總結為“流程清、數據準、規則明”
1、流程清:流程標準化
企業的經營活動是由許多流程所構成的,如采購、供應、財務、生產、銷售等。實施ERP系統就是將這些流程整合起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所以,企業實施ERP的焦點應該是流程而不是軟件技術。
ERP強調的是流程的標準化和固定化,如果沒有做好流程合理化、標準化,就把流程固化到ERP系統里,企業在處理業務時就必然會感到不順暢。所以,“先流程標準化,后“信息化”是實施ERP倡導的一條基本原則。只有將企業的業務流程實現標準化、程序化和書面化,“人治”提升到“法治”的層面,實施ERP才會事半功倍。
2、數據準:準確計量和定額
做信息技術的人常說:“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數據”。數據在ERP應用中非常重要,沒有高質量的數據,ERP應用就成了無源之水。數據錯誤的話,即使ERP上線了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會是系統失敗或者掉線的導火索。
ERP數據分為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靜態數據包括基礎數據和期初數據,只有準確無誤的把靜態數據錄入或導入ERP系統,ERP系統才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否則,ERP系統在原始賬目時就已經出錯了。至于動態數據就有一句更通俗的話,就是“垃圾數據進,就會垃圾數據出”。 因此,沒有真實可靠的數據基礎,ERP提高效率的也成了一句空話。
3、規則明:制度規范化
ERP上線是一種部門利益和人員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是規范化管理和隨心所欲管理發生沖突的過程。經驗告訴我們,基礎管理薄弱的企業,普遍會存在“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的“人治”管理,這種非規范化的管理方式是與ERP實施所要求的“法治”方式是相違背的。
當企業的制度不明確時,或制度沒有被有效執行時,利益沖突往往會導致ERP實施名存實亡,ERP實施也就必然會擱淺。因此,理順了流程關和數據關,并不代表ERP就能夠順利上線,還要用規范化的制度來保證ERP實施活動能被正確的執行。
從上述分析可知,ERP實施強調先要打好基礎管理,并不是毫無根據憑空拋出的一個概念,而是符合ERP實施要求的。打好基礎管理的企業,我認為從以下方面著手。
1、建立明確的流程框架
據調查顯示,許多準備實施ERP的企業在業務流程上有很強的隨意性。所以我們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求企業在應用ERP之前把流程形成標準化的表單。例如,先建立以責、權、利為基礎的流程框架,然后通過這種基礎管理建設使企業常規的事件納入標準化、規范化、表單化的流程管理,以形成統一、規范和相對穩定的管理體系,以此提高ERP實施的成功率。
2、制度規范化
當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時,千頭萬緒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多。如果這時企業的管理還處于“人治”的管理階段,難度就會非常大。因此,企業需要先制定一套規范化的控制系統,使企業的每一個崗位、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時刻都處于受控之中,使到企業能做到決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措施具體化和控制過程化,這將確保ERP實施的順利執行。
3、確保數據真實可靠
任何數據都是由一定的“量”組成,因此為了確切地獲得其真實數量值,必須要做好計量工作。沒有準確的計量,就沒有可靠的數據,就無法確保ERP系統需要的高質量數據了。因此,只有認真做好計量工作,才能保證計量數據的有效性,再經過長期數據積累和統計分析,就能制定出合理的定額,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高質量的ERP數據。
總的來說,夯實的基礎管理是ERP實施成功的基石。如果企業在基礎管理上不能達到一定的程度,又不愿意下決心和下功夫去解決,這樣就不應該匆忙的進行ERP建設,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實施ERP系統,效益注定是不佳的。
(文/緱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