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牌陶瓷 | 鷹之聲總89期
樓市還宜放眼量
文/陳嘯天
自1月26日“新國八條”調控以來,201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從未平靜過:限購、限貸、限價等調控政策接連出臺;正源、綠城、佛山等新聞事件不斷閃現;拐點、轉型、洗牌等聲音不絕于耳……是這樣嗎?
嚴肅的研究者會發現,恰是在這“史上最嚴厲”的調控之年,房地產市場卻出現了三個“反常”現象:首先,房企高薪搶人、挖角現象頻現。今年各大房企的人才競爭盛況空前。一家大型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最近表示,今年項目上缺人明顯,公司到目前為止已經挖了190多人,仍覺不夠,“只完成了挖人計劃的三分之一”
在很多企業面臨專業人才缺乏的困境下,今年房地產業人力成本明顯上升,同樣一個崗位,如果是挖來的人才,今年比去年大約漲了至少20%。
其次,全國房地產業成交(面積)仍舊上漲。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據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成交面積達到7.1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達12.9%其中,僅9月單月就成交面積過1億平方米,同比大漲10%以上。
再次,大企業業績漲幅驚人。中國房產信息集團剛剛公布的《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Top30》榜單顯示,盡管調控不斷,但大企業業績卻大幅增長:萬科同比增約39%,中海增長46.8%,恒大的增幅則達到驚人的85%。
上述三個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到底為什么?
原因其實很簡單:人們每天看到的房地產業信息和數據,只是局部的和片面的,主要是近40個城市的數據,另外240多個城市的數據通常是看不到的。實際上,每個月和每個季度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房地產業成交數據,總共包括了全國287個地級市的數據。而媒體在傳播市場信息的時候,往往偏愛報道其中主要的近40個城市———這些城市也是限購調控的主體。
只觀察調控政策指向的近40個主要城市時,市場成交當然不好,所釋放的信號當然悲觀。
而放眼其余的240多個城市,這些城市目前還處于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剛性需求仍在不斷釋放,且釋放規模非常龐大,速度也非常快。因此,盡管主要城市的成交在萎縮,但此起彼伏之間,全國商品房成交數據仍舊是同比增長。只不過貢獻這個增長的是通常所謂的三、四線城市,往往容易被媒體忽視。
房地產大企業由于進入城市多、項目多、布局比較分散,所以在限購政策把很多典型城市成交限制住后,還可以依托三、四線城市中的項目貢獻繼續保持業績增長,彈性和騰挪空間大是成長的動因。
如果我們能站在這個角度來看待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又該如何判斷當前和今后的形勢呢?
我認為,可以把今年的市場走勢拆分為兩個階段:1月26日至6月底可稱為第一階段。在此階段,被限購的城市房地產市場經歷了一個典型的U型走勢,3月、4月為市場低位。
隨后進入第二個階段:需求在被壓抑近2個月后,越積越多;再加上很多企業為沖上半年業績,配合以價格10%左右的調整,導致5月、6月市場成交量反彈迅猛。直至主管部門再度施壓調控,市場自7月12日起再度低迷至今。從這些年的調控與市場博弈的經驗來看,尤其是從今年前一階段市場表現可以看出,需求還是非常強大的,通常情況下被壓抑2~3個月之后會有自我釋放的內在動力。此時如果能夠主動甚至積極地給予價格配合,成交量是可以恢復的。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發現,只要降價,市場還是有反應。
同時,需求被壓抑后只會越積越多,無非是在什么時間節點和以什么方式釋放,絕對不會是消失。
可以想象的是,有相當部分需求在明年又有自我釋放的可能性。如上所述,現在全國三、四線城市房產市場(也是我們看不見的市場)成長性非常之強,如果配以今年受限城市被抑制需求得以釋放的話,明年的整體市場沒有理由會比今年差。
其實,市場沒那么差,只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視野不夠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