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牌陶瓷 | 第122期《鷹視界》
    鷹與禪

        人世間最具佛緣禪意者,莫過于“知音”組合——知了(蟬)與老鷹,老鷹始于四十歲的懸崖邊忍痛浴血蛻變,鳴蟬蟄伏于地底暗黑十數年的羽化重生,百日脫胎換骨后的老鷹重新展翅翱翔征服世界,五次破繭蛻皮后的鳴蟬一躍高枝重播著父輩那曲夏日戀歌,這兩種靈物執著追求短暫生命的延續,仿若佛經中的“鳳凰涅槃”,都是受盡煉獄般的折磨,以激發生命的潛能、靈魂的重塑,此番解脫與超然,不正是人類所追求的禪修最高境界?

           鷹,是地球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常以冷傲威嚴的姿態俯視蒼生,按照當下的解說,屬于“高端大氣上檔次”土豪級別的靈物,雄鷹展翅、鵬程萬里的掛圖也因此經常被眾多成功企業家用作辦公室的勵志背景,寓意霸氣自信與超凡眼光,然而,鷹的一生并非一如既往的輝煌,在它40歲時卻需要面臨殘酷的生死抉擇:要么安然舒服著死去,要么摒舊革新后重生。很多人都被林偉總裁在公司年會上講過的《鷹的重生》故事深深震撼,講述老鷹有70年的壽命,初時勇猛剛毅,幾無敵手,獲取輝煌無數,然而歲月如梭,到了40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爪間長滿厚厚的繭無法從容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羽毛濃厚而使翅膀變得沉重,飛翔十分吃力。它只有兩種選擇:等死,或經過一個十分痛苦而漫長的更新過程。它決定迎接挑戰,它必須獨自飛到山頂,停在懸崖上筑巢,不得飛翔,因為在這100多天冬眠般的重生洗禮中,它無法吃喝,僅憑借體內不多的能量來支撐自己的生命,在痛苦的煎熬中靜靜等待。重生的第一步是去除老化的喙,鷹用喙擊打磨擦著粗糙的巖石,直到老喙皮完全脫落。接著它會用新長出的喙把趾甲一根根的拔出來,鮮血一滴滴灑落……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后,它還得熬過最后一關,用新長出來的趾甲把身上又長又重的羽毛一根根地拔掉……幾個月以后,當新的羽毛長出來后,鷹完成了涅盤般的重生!新的喙、新的爪子,新的羽毛,鷹又能重新翱翔藍天了,它還是那只神圣自由的空中之王,重生后的鷹能夠再活30年!

           這就是鷹的重生。故事勵志,毋庸置疑,且已經科學論證過鷹在25歲以后的確有脫胎換骨的實例,它們當中只有極少數能幸運熬過幾個月煉獄般折磨而存活下來,這些鷹中佼佼者為了再次沖上云霄譜寫生命的新篇章,也是蠻拼的,它們是在用血淋淋的勇氣忍受自虐般的痛苦煎熬和劇烈的身體創傷來完成生命的自我救贖,它們對生命的渴求非常令人敬佩;而知音組合的另一位兄弟,蟬,作為蟄伏黑暗十數年積蓄能量等待思想井噴的地下工作者,它卻用一顆甘于寂寞的心五次蛻換華美的外衣,以打動大自然好聲音評委,博取登上舞臺為光明高歌的機會,雖然歌曲聒噪如泣有些非主流,但歌聲中蘊含的那種堅毅隱忍,也是醉了。其實宋朝楊萬里已經為蟬正名“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蟬聲本無意,心煩,是人心不靜,動了雜念而已。

           蟬,與禪同音,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蟬象征復活和永生,而它的另一個別名“知了”,知是智慧,了是覺悟,一聲知了,猶如懂了參禪悟道,所以佛家歷來把它當作禪修的最佳代言人。古人以蟬“不食黍稷,處不巢居”的高潔逸韻來賦予它禪意十足的內涵,無數文人墨客爭相傳詠賦詩作畫,唐朝虞世南贊賞它“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近代齊白石老人的《蟬趣圖》更是淋漓盡致地捕捉到了它的靈性,兩者都是在為蟬的“生性高潔,出塵泥而不下”點贊。生活中更是隨處“蟬”影,老家近潮汕,潮汕的功夫茶盤里總能見到茶寵木蟬的身影,茶湯淋過,喚醒靈性,木蟬仿佛長著一雙黑色翅膀的小精靈,幾欲躍出茶盤,飛奔樹梢,那一瞬的神彩和韻味,令人陶醉,竟分不清蟬抑或禪……之所以這么輕渺的“蟲兒”,得以同老鷹平起平坐,它,有內涵,所以任性。蟬的一生曲折又短暫,從卵到幼蟲到成蟲要經過數次蛻皮,每一次蛻變于蟬而言都是獲得一次新生,小幼蟲從卵里孵化出來,掉落到地面鉆入土中,吸食樹根液汁過日子,短則三四年,長則十多年,通過多次蛻皮不斷改進、不斷超越,直到蛻盡身上所有的污穢缺點,終于羽化成最完美的身材破土而出,振翅飛向樹冠接受生命的洗禮,這一去偽存真升華提煉生生不息的蛻變,猶如高僧坐禪,羽化成仙,在最后一刻向世人宣告“知了”。這就是蟬的蛻變。

           鷹的重生,演繹了禪修的形式;蟬的蛻變,寓言了禪修的意境,既然鷹與蟬俱是禪修的最佳代言人,那么解讀禪修就變得非常容易,禪是什么?當下的微信朋友圈到處流傳的禪修,并非佛學的范疇,而是加了一大勺味精的心靈雞湯,廣告炫耀的成分居多,真正給不了人多少智慧汲養。佛學的本質是無神論,禪修不是迷信,信佛不是求財,不是求長生不老,如果有所求或者帶有目的性去學佛,倒不如回家好好孝敬父母,他們才是你的佛。也有些人碰到工作愛情上的一點點小挫折,就失去信念和勇氣,輕率“看破紅塵”,看見落葉也嘆息,看見枯枝也惆悵,那不是看破,是沉淪墮落,碎裂的瓷磚是無法復原的,長伴青燈古佛,這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對現實的逃避,怯懦的表現!我初始接近禪修是為求安靜,便于過濾浮躁的心,更易審慎思考問題,后來有緣拜見凈空老法師,將他親筆寫就的“放下、自在”處世箴言掛在書房自省,凈老多次點悟“有覺悟的人就是佛”,廟里的佛像不是讓你來瞻仰的,天冷亦可以拿來當材燒。怎奈禪修兩年苦于無法突破,去年國慶假期,用一天的時間征服了韶關的船底頂,下山途中路遇好客瑤鄉大哥,應邀到他們家做客,臨別時,瑤鄉大哥拿出山上采挖的野生姬松菇和山筍干,贈與我和另外一位偶遇的小友各分了一半,可惜小友的背包已經塞滿,沒有任何多余的空間塞進山珍……那一剎那,我突然明白自己無法突破的坎,原來是“舍不得”,過往的個人偏執愚見牢牢占據心房,不舍得放下,不舍得自我否定,不舍得休整提煉,所以行囊包袱始終沉重,內心已沒有多余的空間去獲取新事物,汲取新的知識,更遑論思想上質的飛躍。想通了,第一件事就是把佛從心中拉下神壇,它占據我心中面積最大的主人房,原來它就是最大的負能量,正如上面我們看到的故事,老鷹對過往曾經戰無不勝的趾爪羽毛的放下,蟬兒對數次蛻化出來的外衣不斷改進與休整,也正是敢于卸下包袱,重新上路的最佳注解。

           老鷹四十而不惑的重生,教會我們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放下,不是讓我們知足常樂,不是讓我們放下工作、事業和生活,更不是逃避和放棄,而是放下自己心的我見、執著,真正的放下是“接受”,是讓你靜下心來看到自己的不足,勇敢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能,摒棄過時的驕傲,才能打破常規,激發我們的潛能,使我們得以重新飛翔。心中有偏見的人,放不下他們心中急功近利夸夸其談華而不實的輝煌歷程,不舍得修剪他們引以為傲的固執偏見,因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令他們懶于革新,他們隨波逐流,沒有危機感,殊不知抓在他們手里的不是隱形的翅膀,而是阻止他們再次騰飛的鉛墜!所以不破不立,真正的禪修與工作并無矛盾,反而是用來還原工作生活的原貌、規律,去粗取精,改變自滿的心態,不斷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過程。

           如果說鷹與禪是佛界最贊的“知音組合”,那么血液里流淌著南風古窯爐火紅貴族基因的鷹牌與傳承千年嶺南神韻的傳奇古鎮禪城結緣就是最土豪的明星組合,鷹牌與禪城,畫面太美,歷經40載風雨磨練的鷹牌,已經成長為行業的標桿,處處散發著成熟與優雅的氣質,是安于現狀固步自封?抑或是突破慣性謀變思路?相信每個精鷹心中都有了堅定的選擇。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最優秀的平臺,如果我們每個精鷹可以從鷹和蟬身上感悟禪意,覓得靈感,有生之年一定可以親眼目睹鷹牌與禪城共同譜寫出新的精彩華章。

    首頁 返回
    长谷川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