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近年來困擾著陶瓷行業的問題,而步入2015年后,中國經濟正式進入“新常態”的新紀元,中國陶業卻遭遇了前所未有困局。陶瓷行業如何實現“創新驅動”成為了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對于新常態下的創新,我們陶瓷行業整體上體現不多。許多企業或管理者仍然用舊標準、舊思維去思考評估未來。如果歸納總結近兩年來陶瓷企業在轉型升級方面的措施,會發現大多停留在采用了比較新的信息工具層面而已,例如開網店、自建垂直或綜合平臺以及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等等,真正體現出“互聯網+”精髓、“創新驅動”時代特點的舉措或案例,真的是少之又少。導致這種情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意識上缺乏足夠的危機感、緊迫感,認識上對新常態掉以輕心、麻木;另一個是對新常態下的創新,認識未夠透徹,把握不到位。
在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的特點是什么?這種創新又如何與我們陶瓷企業聯系起來?我認為這都是非常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今年春節,產生了兩個案例,一個是《穹頂之下》,一個是“搶紅包”。
一、新常態下的創新的特點是什么?
新常態所追求的,是發展模式的轉變、發展動力的轉換和結構的調整,是通過創新,解決舊常態所帶來的系列問題與矛盾,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創新驅動的本質特點,是一場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革命。從技術維度來看,這場革命的特點,是工業4.0、“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從經濟規律的維度來看,這場革命是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回歸到市場的本質。這一切都在催促我們要用全新的視角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
所以請不要再說我們陶瓷行業傳統、缺乏技術含量、沒有核心技術了。在新常態下,我們必須要把我們的產品提升為具備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文化藝術性的產品,不管之前它是屬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如果你還持有舊觀點,只能說明你對新常態下的商業規律,缺乏更加深入的、精致的、沉浸式的創新思考。
二、《穹頂之下》為什么能火?
拋開專業的新聞策劃、精彩的PPT內容編排,《穹頂之下》火爆的根本原因是:它完全符合了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一個優秀企業的特征:好品牌、好定位、好產品。
陶瓷企業必須要更加注重打造品牌,這樣才能讓自己突圍;必須更加深入了解客戶的潛在需求,這樣才能滿足多元化的需求。由于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趨勢是把焦點重新回歸到產品本身,所以企業必須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
《穹頂之下》可是柴靜通過自媒體推出的“產品”,這個產品“定位”擊中了人們的痛點,因此內容吸引了人們的關注,成功了一半。然后柴靜通過精彩的PPT內容編排,又讓人們有了一個很好的體驗,于是把一個個觀眾變成他們的粉絲,主動為她轉載轉發,在極短時間內傳播出去。
三、《穹頂之下》證明了把平凡的東西做到極致,就能實現創新,高科技從來不是先決條件。
想問一下之前抱怨陶瓷行業很傳統、門檻低、沒有核心技術,很難做到產品差異化的人,PPT是高科技產品嗎?《穹頂之下》的核心技術在哪里?制作PPT的門檻又在哪里?為何柴靜能實現了產品差異化?
因為她專注、專業。要如此,需要追求,你需要突破,甚至還需要和自己較勁。因為你越優秀,世界對你越苛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鉆研,去創新,去創造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可能。
對于那種認為陶瓷產品的創新已經走到盡頭的觀點,我是絕對反對的。關于環保題材的視頻、PPT數不勝數,但為何唯獨《穹頂之下》能火?我們鷹牌推出的晶聚合以及柔光石材,不也推翻了過去的某些定論,創造了別人認為的不可能嗎?近兩年來意大利博洛尼亞展上,外國品牌的產品不也一次又一次地超出了許多人的意外,再一次拉開了與國內同類產品的距離嗎?
所以在新常態的背景下,企業要沉得住氣、堅持自己的專注專業。創新永遠沒有盡頭,再平凡的事物通過創新,也能提升到新的境界,高科技也從來不是創新的先決條件。
科技以人為本,還有一種解釋是:決定勝負的始終是人的智慧。
四、“搶紅包”是如何體現“互聯網+”行動計劃的?
在今年“兩會”中,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因此,互聯網、廣泛性、大眾、新的增長點、跨界融合即是這個國家戰略的關鍵點,也是與過往商業模式創新的區別點。
那讓我們來看看“搶紅包”是如何體現“互聯網+”行動計劃的。
1、“搶紅包”完全通過互聯網作線上活動。
“搶紅包”只是通過手機,也就是移動互聯網來進行操作,在活動期間,把參與者完全“鎖死”在手機端,幾乎所有人都盯著手機,全神貫注、眉頭緊鎖,生怕錯過一個微信或支付寶紅包。
2、“搶紅包”完美演繹社會廣泛性。
今年“搶紅包”覆蓋面之廣,前所未有,即使不是全民參與但至少絕大部分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都曾經參與過。
3、“搶紅包”實現了新的增長點與跨界融合。
如果說去年的微信紅包,還只是朋友之間玩耍祝福的工具,但今年純送錢的方式卻隱含了更深的商業價值。為什么陸金所、伊利甚至招商銀行這些企業也參與了進來?送錢的背后只是為了普天同慶嗎?
其實這是互聯網產品對傳統商業形態與營銷模式的促進與改變。但隱藏在“搶紅包”背后的是大數據時代的資本運作!
網上流傳一組數據:僅僅2天微信就綁定個人銀行卡2億張,干了支付寶8年的事!
五、“搶紅包”顛覆了什么?
1、傳統媒體以及自媒體,都被顛覆了。
因為大家都忙著在群里搶紅包,央視舉全國之力、精心準備半年之久的新民俗“春晚”被打敗了!一向繁榮的朋友圈活躍度大幅度下降了,訂閱號的閱讀數直線下降,自媒體們紛紛叫苦不迭,這些都是全民瘋搶紅包結果。
就像真正威脅廣播傳統地盤(開車司機)的,居然是打車軟件一樣,互聯網時代就是如此吊詭,敵人往往來自出乎意料的地方。
2、“搶紅包”顛覆了傳統“大投入才有大產出”的營銷經驗。
為什么馬路上的幾毛錢、一塊錢我們都不會揀,卻那么珍惜虛擬世界里的一分一厘?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覺得起碼在過去,企業做營銷活動的時候,費用是一個繞不開的坎,費用低了沒有效果,費用高了成本承受不了。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活動越來越頻繁、邊際效果越來越低的背景下,如何降本增效成為營銷的一個大難題。但“搶紅包”顛覆了過去這種“大投入才有大產出”的營銷經驗。
3、“搶紅包”顛覆了幾千年的傳統游戲規則。
當看到“搶紅包”輕易地把一個幾千年來的傳統給予了全新的游戲規則,不知道仍舊還在嚷陶瓷行業是傳統行業的你,是否有什么新的想法以及危機感?
六、“搶紅包”憑什么搶了別人的地盤?
在我看來,“搶紅包”成功的關鍵原因,是他把握住了互聯網經濟的核心——體驗與參與感、連接!這是互聯網產業最具優勢的地方。
傳統企業說提高客戶滿意度說了很久了,但經過這一次的對比,會發現在給予客戶良好體驗方面,很多企業還差得很遠。
在過去,如果有人提出要幾百人甚至十來個人去搶他一個10塊錢的紅包,我看此人必定成為“全民公敵”,但如今通過了“搶紅包”這個“游戲”,即使是年收入上百萬的公司高管都熱衷參與。
新常態下的創新驅動,就是這么不可思議。新常態有新風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指通過解放思想、打破障礙,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
2015,陶瓷行業仍然會面對許多困難。要走出困局,企業的創新驅動是核心。我希望透過本文,能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討創新的一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