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牌陶瓷 | 第132期《鷹視界》
日本的《匠人精神》
大陸作家申賦漁寫的《匠人》,懷念中國隨著都市的擴展、鄉村的凋零,使各種工匠的手藝,走向被遺忘的命運。然而在日本,我們卻見到各種傳統的工匠手藝,仍然流傳,在許多日本的鄉野地方,都看到人們在守護家族的傳統手藝,包括旅客常會光顧的小飯館。
日本工匠手藝的傳承
日本作者秋山利輝寫的《匠人精神》,與中國《匠人》寫的工匠手藝流失相反,寫的是工匠手藝的傳承。不過,中國《匠人》是文藝作品,慨嘆各種匠人漸成歷史;而日本的《匠人精神》寫的是如何具體培育一個出色的匠人,而且所講的只是一種手藝——制造家具。制造家具的匠人精神,和培育其他行業的匠人精神,卻是有共同性的。甚至,即使不是工匠,這種匠人精神也值得從事所有行業的人參考。
書名是《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作者秋山利輝為“秋山木工”的負責人,從中學畢業后開始步入家具行業,26歲就接受為日本皇室制作家具的任務,如今大到日本宮內廳(負責掌管天皇與皇室事務)、國會議事堂、高級飯店、百貨公司、美術館、醫院等,各式各樣的客戶都來下單要求供貨。
擁有50年木工專業的秋山先生,經常接受日本全國、甚至海外著名企業經營者來訪,而且幾乎每天都能接到演講、上電視或采訪的邀請,人們如此關注是因為“秋山木工”的一流人才育成制度,受到社會各界重視。
磨練心性和品格喚醒體內的一流精神
為了把年輕學徒培養成一流匠人,“秋山木工”創立了一套八年育人制度,這套制度的基本法則是“匠人須知三十條”。禮儀、感謝、尊敬、關懷、謙虛……這些做人最重要的事,每一條都是貌似簡單的基本道理,卻能有效地磨練心性和品格,喚醒每個人體內的一流精神。
“匠人須知三十條”包括:進入作業場所前,必須先學會打招呼;學會聯絡、報告、協商;必須先是一個開朗的人等等。
這些守則,當然不是一下子就做到,但只要時刻銘記,作為基本功地不忘初心,就能夠不斷進步,成為企業、老板和顧客眼中不可或缺的一流人才。無論在哪種產業,無論哪一項專業技能,“匠人須知三十條”都應該適用。
由文化自信轉換成堅持與執著
被稱為臺灣“觀光教父”的嚴長壽為《匠人精神》寫的推薦序中說:
“在這個一味講求速效、刺激,追求創意、美學的現代社會里,能夠看到秋山利輝以八年時間訓練一名一流家具匠人的種種精神、觀念與做法,實在令人萬分驚艷、佩服不已!
“日本對于工匠傳統的承襲與執著的精神,可以說是早早就深植于社會的普遍價值。近年來受到西方社會追逐快速成效的大環境影響,難免也看到日本正在逐漸迷失中。值此時刻,竟可看到這樣一股力量的再延續,讓人不禁感到這正是臺灣目前最需要、也最欠缺的職人精神──一種由文化自信轉換而成的堅持與執著。”
作者秋山利輝在“前言”中說:“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
所以在每天的學習中,不僅磨礪學生們的技術,更注重錘煉他們的人品。如果人品達不到一流,無論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術,在秋山木工也不承認他是真正的匠人。
有人曾質疑秋山木工這樣要求太嚴格了,但秋山利輝覺得,既是‘一流’,就應該和平庸之輩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人品達不到一流是絕對不行的。而且,沒有超一流的人品,單憑工作打動人心,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嚴長壽引用電影《一代宗師》一句話:“功夫是什么?就是時間。”他說,在秋山所創立的“八年育人制度”里,回到基本面,讓每一個人都愿意慢慢穩扎穩打,腳踏實地以愚公移山的堅持,發動來自內在的力量,以一種近乎禪人的修持,不看輕自己,不受外境干擾,全心全意投入,終會有修成正果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