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牌陶瓷 | 第136期《鷹視界》
    企業文化,到底是什么?
     
    ■李海強(鷹視界執行主編)
     
    進入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現代管理手段的不斷進步,國內越來越多企業加大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有關企業文化的書籍和理論也層出不窮,可是大多數的理論都是“不食人間煙火”,說得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要讓人記住和理解就困難了。比方說,單單是“企業文化”這個詞語涵義,很多人就搞不明白—— 它到底是什么,又和我們有哪些利益關系?
     
    在這里,筆者試圖以一種通俗的方法,談談自己對“企業文化”的一些理解,希望以此引發鷹牌人對企業文化的思考,共同推動公司發展。
     
    怎么理解“企業文化”?首先,我們不用把這個詞看得高大上,不必拘泥于詞義的條條框框,其次可以通過簡單易懂的例子來進行輔助理解,最后變成自己可以掌握的知識。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經常會聽到“誰誰沒文化”、“誰誰有文化”的話。評價某個人的是否“有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指這個人的氣質、知識底蘊、言行舉止等。那么,所謂“文化”僅僅是屬于知識分子群體嗎?并非如此。
     
    一個專門做學問的學者,與一個專務耕作的農夫相比,兩者的氣質自然不同——學者的氣質可能是“溫文儒雅”型,也可能是“迂腐”型;農夫的氣質可能是“質樸樂觀”型,也可能是“粗獷”型。可見,不同社會經歷的人,表現出來的“文化特質”是大不相同的。
     
    凡是經過社會化的人,都有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質。一個人長期在他所處的社會環境里,逐漸形成屬于個體特質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并影響其一生的發展和命運軌跡。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文化特質,對其自身的發展起到重要影響。類似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好的性格品行,會讓這個人往好的方面發展;壞的性格品行,會導致這個人往壞的方面淪喪。
     
    當一個人面臨命運攸關的時候,就會作出自己的抉擇。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想自己變得更好、獲得社會的尊重,所以他希望讓別人看到自身“文化特質”的美好一面,并不斷努力讓自己成為“正確的人”。
     
    以上面的例子,學者做學問,農夫耕田種地,雖然兩者從事的領域不同,但只要都是為了成為“正確的人”,就會不斷進行自我改造,并在長期的活動中形成了一套個性化的處世標準、價值觀念等,最終達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也是如此。當人們對某家公司的認知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價時,往往說的就是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特征。
     
    那么,各個企業是如何產生不同的文化特質?這取決于企業所處的環境,即物質決定意識。
     
    “由于產品、競爭對手、顧客、技術、政府影響以及其他條件不同,因此每個企業都面對各不相同的市場環境。為了在市場中取得成功,每個企業都要善于從事某種活動:在一些市場條件下,它意味著銷售;在另一些條件下,它意味著創新;還有一些條件下,它意味著成本管理。簡而言之,公司所處的環境決定了它應該怎樣做才能成功。在塑造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企業所處的環境是最重要的唯一影響因素。”(來源:特倫斯·迪爾、艾倫·肯尼迪合著《企業文化——企業生活中的禮儀和儀式》)
     
    所謂企業文化,到底是什么?筆者認為,企業文化不是生搬硬套、憑空而來,而是經過長期的經營活動,不斷試錯,逐漸沉淀出來的、得到大多數員工認同和遵守的信念(核心價值觀)和行為規范。
     
    與人的文化特質一樣,企業文化也有精華、糟粕之分。不過,為了生存發展,公司的經營者肯定會選擇“適合公司發展的”、“正確的”價值觀或行為規范,并制定“文化綱領(戰略)”,希望以此成為全體員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或行為規范。
     
    由此可見,大多數公司通過明文規定出來的企業文化大綱,都是創始人或歷代領導者倡導的共同價值觀,建立和培養一種環境(實際上就是企業文化);同時,員工們又在這個環境里不斷實踐適應,接受的觀念不斷被強化,最終上下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動力,支撐著公司的良性發展。
     
    企業文化反映著一家公司的價值取向。企業文化會對每一個員工的工作和生活產生顯著的影響——當一個人選擇一家公司時,其實也等于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對于所有員工而言,要想在公司有所作為,獲得個人的成功,首先必須認同(不僅僅是認可)公司的企業文化,明確公司的奮斗目標,才能讓自己在這種環境下獲得安全感和正確認知,然后通過必要的努力,促進個人和公司的共同發展。
    首頁 返回
    长谷川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