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牌陶瓷 | 第136期《鷹視界》
小雜談 有關推廣的思考
■崔兆園(鷹牌營銷中心)
近期,許多媒體推薦“飽和式攻擊”。所謂“飽和式攻擊”,就是央視衛視頻道全覆蓋;高鐵機場站內外,在家交通工具全覆蓋;還有分眾從家到單位全覆蓋。總結是通過大量資源的堆積來實現無死角覆蓋!在工作上它需要我們想辦法更多地爭取存量資源,占有資源。如買到更好的廣告位,提高營銷預算,談出更好的渠道價格,找更頂級的代言人,延長工作的時間,購買更多的流量……
推廣還有另一種模式,是“創造”和“設計”,就是創造媒體的價值,或者說價值的再創造。通過切換或者轉換資源的利用方法,來創造新的價值。比如羅振宇的羅輯思維,重新創造了讀書和分享的價值;馬東的《奇葩說》重新創造了說話和辯論的價值;杜蕾斯的各種腦洞圖,把“調情”創造出情調的新價值。
簡單總結,就是:創造新價值。工作中的操作模式就是:尋找更能引起共鳴的主題;探索用戶的真正需求;切換產品的定位和策略;尋找與用戶更契合的溝通方式;引發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和體驗。
奇葩說上一季中,肯德基的廣告就植入的很好——“一人吃雞,全家光榮”。
如果要短平快的實現一個目標,那么無疑“價值堆積”很好很適用,比如經典的“腦白金”廣告案例。
但是這個在當下資訊模式愈發豐富、信息流動速度愈來愈快的時代,價值堆積/攫取的方式,也不見得能得到期待中的紅利。優信二手車就是一個例子,在中國好聲音決賽上,它投3000萬做了一個一分鐘的廣告,但人們對它的認知并不多。
價值創造,需要我們切換思路,真正的把營銷做成營銷。不是搶占更多的資源,而是改變資源運用的方式,或者資源鏈接的方式。
馬東的奇葩說就是一個例子。辯論,在馬東以前,是小眾的,或者說是象牙塔文化。馬東改變了辯論,讓辯論成為跟普通生活鏈接更緊密的東西,變成娛樂化的東西。一是改變了辯題,把拗口高深的辯題,改成朋友圈曬娃炫富該不該的問題;第二是改變了辯手之間的連接形式,海選、戰隊外加個人秀的形式,把辯論比賽做成一檔說話的娛樂節目。創造出辯論的新的價值。
以上兩個問題我們搞清楚了價值堆積和價值創造。
那么,接下來第三個問題,推廣到底應該怎么做?
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關鍵是要搞清推廣是什么?!才能知道去哪兒和怎么去。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作出選擇。在價值堆積中,也可以有創造,優異的媒體選擇、組合、投放,本身就是一種對媒體資源價值的再創造。
比如在終端活動中,有團隊扮成孫悟空,腳踩獨輪電動平衡車,極其拉風的發單頁。這都是傳統媒體資源價值的再創造。
推廣應該怎么做?推廣需要精細化的管理,更需要永不滿足、懷疑一切、打破一切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行動,剔除掉我們推廣工作的慣性和惰性,營于思,銷于行,大市場,細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