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禪城聯絡站站長 龔晶
自林偉總裁對我說,鷹牌員工的流失率低于1%,遠遠低于正常公司運轉的流失率之后,我對這家企業充滿好奇。
我們身處一個時刻變化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一夜之間,曾經的親密同事、優秀下屬,已然離職甚至成為競爭對手的例子,在 當代社會比比皆是。員工在企業待得久有助于建立更高的信任感、熟悉合作伙伴的行為模式和決策制定方式,并能營造更為牢固的企業文化。
那么,鷹牌如何做到這一點?如何能在公司形成這樣的“高度可靠性組織”?就本人所了解而言,鷹牌絕非單純依賴薪酬激勵機制提高人才的保留度,而同樣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尤其是將注意力放在建立重承諾和發展目標的企業文化上。
《鷹之聲》即將迎來百期生日。一份企業內刊能夠持續不斷刊發,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企業家對于企業文化的重視。有此先決條件,企業內刊的地位才能凸顯出來。因為企業內刊是企業文化的外化形式。企業家在以其人格的魅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建立企業文化的時候,他必須對企業的歷史和未來做出闡釋和描繪,企業文化演進的過程,在很大意義上是企業家對自身歷史和未來的不斷闡釋和描繪的過程。
在現代社會,企業家在組織企業內部合作的時候,他無法回避對這樣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即:為什么要考慮別人的利益?誰的利益要考慮,誰的利益要優先考慮?什么利益要考慮,什么利益要優先考慮?
對于這三個問題,企業家不回答,人家就會去猜測,與其讓員工去猜測,當然不如通過內刊說出來。這就為企業的內刊提供了最好的內容來源。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內刊是伴隨企業文化演進的一個舞臺,也是企業文化演進的一個歷史記錄。
翻閱過往出版的《鷹之聲》,不難發現,《鷹之聲》對于企業家思想的記錄梳理,井井有條;《鷹之聲》對于基層員工實踐和思考的記錄和致敬,非常豐富。從媒體人角度看,編輯一張報紙,不管版面多大,把內容填滿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讓一張報紙擁有靈魂。而《鷹之聲》歷經百期洗禮,已經初具靈魂。
湯之《盤銘》有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近日欣聞《鷹之聲》編委會正在醞釀改版創新事宜。站在百期節點上展望未來,期望《鷹之聲》能繼續說企業家想說的話、續說企業家沒有說完整的話、反映廣大員工想對企業家說的話。我們也同樣期望,鷹牌的影響力和引導力能夠憑借《鷹之聲》遠播企業內外、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