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豐(資深策劃人、創作人)
2003年的11月,我結束了五載經營的廣告公司業務,加入了鷹之隊。這是一個全新的舞臺,也是一個值得驕傲的舞臺,不但有曾經輝煌的業績,也有海外上市的背景,還有業界顯赫的精英。
《鷹之聲》是我加入這個平臺同年誕生的企業刊物,名字很好,響亮易記。《鷹之聲》最初是由人力資源部負責編輯,每期給市場部一個版面展現營銷動態。后來,由于市場營銷的需要,并入市場部工作內容,為此,我們為這份內刊作了一些改革。第一個改變就是我們打出響亮的定位語———“鷹牌人每月一次的思想聚會”,以及刊物理念———“責任就是方向”。
為什么提出這兩個觀點呢?首先,我們立足于思想的交流,通過刊物把內部鷹牌人(員工)和外部鷹牌人(經銷商及其員工)作了一個整合,用刊物來幫助交流,而且是每月一次,不得偷懶;第二,作為一份思想的刊物,必須能解決一些問題,那么,這份刊物的方向就是辦好企業,做好民族品牌的責任感、使命感,所以提出“責任就是方向”。值得慶幸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定位和理念得到了公司領導和數任編輯的延續。第二個改變是在版式上的革命。當時全國媒體都看南方報業,而南方報業在北京運營的《新京報》以新穎的版式,豐富的內容,搶眼的標題和圖片成為北京紙媒的一朵奇花。本著學習的態度,我們和《新京報》、《佛山日報》的資深記者編輯溝通學習后,確定了《鷹之聲》的版式,并固定了標題、內文的字體以及欄距等要素,并把每期的頭版頭條和頭版照片作為重點抓。改版后的《鷹之聲》不負眾望,在2004年舉行的一次企業內刊評比活動中脫穎而出,得到了行業老報人張永農先生的高度評價。
作為一份企業內刊,《鷹之聲》見證了每一時期鷹牌人的重要活動,我還記得,有兩期為拍攝到公司領導和參觀的領導和握手合影,我和同事忙著找角度、抓表情,還真費了很多功夫。而最能代表當年《鷹之聲》反應速度和內容質量的應該是2005年的年會,當時推出了32版的特刊,特別設計的銅版紙封面,針對各部門老總的深度采訪,新產品的深度剖析,優秀經銷商代表的深度訪談,年會主題“鷹牌有你,激情傳遞”的主題畫面等。當散著油墨香味的厚厚的刊物在年會前送到會場的時候,所有人都愛不釋手地閱讀贊嘆。而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鷹之聲》的文章精選編輯成為書籍《鷹之聲》,成為行業第一本企業公開出版的內刊書籍。多年后,和過去的老同事見面,大多還會記得當年這一難得的書籍。
一切的故事都期待著美好的結局,《鷹之聲》走過100期,見證了鷹牌近10年的歷程和風雨,我也剛好趁這機會,回首過去與《鷹之聲》的結緣。相識是緣份,離開也是緣份,沒有太多的豪言壯語,只有是衷心的期待,鷹牌走好,《鷹之聲》繼續護航,200期的時候,將是另外一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