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牌陶瓷 | 鷹之聲總106期
    產研夢

        作為一個制造型企業,鷹牌十分重視生產和研發,并開創了許多歷史先河。
      
        1985
    年,鷹牌成功開發立體印花彩釉磚,推動中國建陶進入全新歷史時期;199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塊1000X1000mm規格拋光磚,第一片弧面磚,開創了世界陶瓷業的新紀元。2011年,首家成功研發晶聚合技術,被廣東省科技廳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和產品。
     
        為了擴大產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2012年,鷹牌收購河源東源一家公司,作為河源第二基地,并于2013年投產,擁有了更強的競爭力。目前,鷹牌集團擁有鷹牌陶瓷和華鵬陶瓷兩個著名品牌,三個生產基地,以先進的生產設備,專業研發生產瓷質拋光磚、瓷質釉面磚、釉面內墻磚、微晶玻璃陶瓷復合磚等產品,年產瓷磚逾3000多萬平方米。
     
        2013年,公司研發和生產部門以“競爭型研發”、“精益型生產”為策略,積極發揮“正能量”:產品研發朝著更有競爭力的方向進行,河源一廠創造了歷史上最好的生產指標;河源二廠不斷磨合,打造好團隊;佛山基地晶聚合生產再上臺階……在將來,鷹牌將實現產品結構,產品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產研夢,凝聚在每一個鷹牌人身上,也凝聚在每一片瓷磚之中,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人民網記者的鏡頭,了解鷹牌產品的制作過程,感受生產之美。

    【攝影報道】揭秘你所不知道的現代陶瓷地磚制作工藝
     
        在所有的房屋裝修材料中,流光溢彩的陶瓷地磚越來越多進入公眾的視野,成為現代建筑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走在平整如鏡、圖案精美的陶瓷地磚上面,就像走在平靜的湖水上,倒影綽綽,感覺非常優雅和舒適。相對于以往的陶瓷手工制作,現在的陶瓷地磚已進入機械化生產。從成型到一塊塊有著精美印花的地磚只需要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制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但是,現代化生產相對于傳統手工究竟有何不同呢?瓷土是如何變成精美的陶瓷地磚的呢?今天我帶大家走進廣東鷹牌陶瓷集團有限公司詳細揭秘你所不知道的現代陶瓷地磚制作工藝。
     

        讓我們先從介紹原料開始吧。首先工人需要駕駛工程車把瓷沙、黑泥、白泥、石粉和高鋁沙等往原料車間里面運送。

     
    把原料放入喂料罐,從這里通過傳送帶輸入進球磨機。

     
    原料在球磨機內會和水混合,在電機和皮帶的帶動下,球磨機高速轉動,筒內按一定比例搭配的固體原料就會被打成漿料。負責把控整個生產制作的車間主任陳俁介紹,這有點像豆漿機打豆漿,水泥攪拌機攪拌水泥,把它們混合攪拌均勻。

     
    打的很細的流體漿料將會被輸送到噴霧塔,噴霧塔里的溫度高達600攝氏度左右,在噴霧塔內,有很多噴槍,在強壓力下,這些噴槍拼命在“噴云吐霧”,當然這些云霧是指細密的漿料。陳俁說,在高溫作用下,漿霧瞬間被烘培成顆粒,在塔內跟熱風形成強逆對流,從而得到干燥形成粉料。由于噴霧塔下端呈漏斗形,這些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掉落的粉料會很容易被集中起來輸送到儲存罐里,以待加工制作。

     
    做好的粉料,是很細小均勻的小顆粒。

     
    做好的粉料會從原料車間的儲存罐輸送到生產車間的儲存罐中,落罐時還要經過磁鐵架除去粉料中的鐵銹。在生產時,它們通過傳送帶被輸送到壓機上的儲存罐中。圖中粉料的干濕度和顆粒性符合成型要求。

     
    在壓制之前,罐中的料經過布料機,會按比一塊瓷磚(80cm*80cm)稍大的比例均勻鋪開。

     
    然后均勻鋪開的粉料會被傳送到壓機模具下面,在壓機瞬間沖壓的強力作用下,還有一定濕度的粉料就會被壓制成一塊磚坯。

     
    壓好后,緊接著會有一次磨坯過程,把附在磚坯表面的坯粉擦干凈。

     
    然后就是干燥了,磨好的磚坯會被輸送到干燥窯,開始它們短暫的干燥之旅,干燥可以增加磚坯的硬度,這是下一步加工的保證。

     
    陳俁介紹,干燥窯長134米左右,內部溫度保持在150攝氏度到160 攝氏度左右,一塊磚坯從入干燥到出來需要大約73分鐘的時間。

     
    陳俁每天都要在車間廵查,把控每一個環節,在干燥環節,他會仔細地檢查軸承轉動是否正常。

     
    為保證溫度,干燥窯下面每隔5米左右就會有一個供熱器,陳俁發現供熱器上的間隙處保溫棉有所松弛,就塞了塞,防止漏熱氣。他說,在這里,保證溫度才能保證質量。

     
    陳俁說,在生產車間里,有四大工序,前兩個分別是上面提到的壓制和干燥燒成,第三是施釉印花,第四則是拋光打蠟。上釉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后來燒制后印花的成色和美觀,因此,對釉漿質量的把關至關重要。磚坯輸送到這里,已進入了上釉線,在噴釉器內,每塊磚坯會被均勻地噴淋上乳白色的釉槳。
     
    下接第6版
    首頁 返回
    长谷川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