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朗達·拜恩寫的《秘密》,作者提出的“吸引力法則”,讓無數讀者為之興奮。里面提到的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他吸引而來。
而華人作家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等系列作品,也提示讀者,這是一個“心想事成”的世界。歸納一下,吸引力法則就是說宇宙可以接收到你發出的頻率,讓你構造出一個自己曾經想過的世界,讓你心想事成;而你未曾想到的,是不會出現在你的生命中的。
這些書被冠以身心靈、成功學的標簽,引來了許多讀者的關注,持續多年成為暢銷書,而百度貼吧豆瓣小組知乎問答等也充斥著吸引力法則或德芬迷們的身影,有許多人用自身的經歷說明“心想事成”的真實性。
那么,“心想事成”這回事,真的存在么?
讓我來分享最近的幾件事:很想去知道沙盤怎么玩,結果有了個機會去參加沙盤成長小組;很想去圓一個鋼琴的夢,結果最近經朋友介紹終于有了機會認識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鋼琴老師,并且開始了學習;很想去學習繪畫,最近居然認識了許多會畫畫的人,接下來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以上這些經歷,夠“心想事成”嗎?看起來,絕對夠。
然而,它和“吸引力法則”有關系嗎?“心想事成”是如何產生的?
知乎上有人將“吸引力法則”和“心想事成”視為偽科學,并加以強烈批判,認為這些理論會將人帶向一個極其自我的世界,被催眠至傻,每天做著白日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給“心想事成”來個合理解釋。人們所能看到的通常是我們已經存在大腦里的東西,也會把更多的關注放在我們所期待的事情上,在行動上也會被思維導向去那些所關注的方面上;另外,人們還容易把先后出現的事判斷為因果關系。因此,在看了“吸引力法則”相關書籍后,發生一些巧合的事件,更會認為這就是“心想事成”或吸引力法則的結果。
以上是科學的解釋。
而下面要分享的,則是我個人異想天開的體會與思考。既不完全推翻吸引力法則,也不否定心理學上的解釋。
筆者認為,我們不可能在凡事上心想事成,但是在我們對于一些事情有強烈期待并為之祈禱的時候,它出現的可能性比你并沒有期待和關注前要高得多。通過我自身的經歷,我認為“心想事成”的確是存在的,但是卻是有條件的。我大膽提出兩個猜想,這兩種猜想是相互獨立的。可能兩個只有一個成立,可能兩個都成立,可能一個都不成立。
猜想一:
宇宙的確存在機制去聆聽我們,并給我們反饋。
電是這個宇宙中最為重要的東西。腦電波是存在無疑的,既可以與人溝通,也可以和宇宙溝通。而這個“電”,我認為就是和宇宙溝通的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一種現實?為什么我們在同一個環境中,會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一起哼出或想起某首歌?比如我在想這首歌,旁邊的人就哼了出來?這說明人們其實是可以通過腦電波來交流的。旋律因為其振動頻率更有規律或更高的緣故,可能更容易進行破譯。
我大膽猜想,人與宇宙也是能通過電波進行交流的,這種電波是一種信息流,宇宙會根據你的“心想”去做出“反饋”,幫我們實現它認為有意義的,通過種種正面或負面事件來引導我們,告訴我們當走的路。這也是我們能在一些事情上心想事成,而在另一些事情上不能的原因。
宇宙仿佛存在一種暗暗在觀察我們的力量。我們不知道它如何運行,卻能感覺到這股力量。
猜想二: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虛擬的。
第二種假設,看上去有點更加不可思議,它和第一種有可能是一個體系的,也有可能是割裂的。那就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虛擬的。
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虛擬的,所以我們才會想什么就遇到什么,也就是“心想事成”。
現在流行幾個詞,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例如身上連接一些設備,戴上3D眼鏡,讓你感覺到有個美女或帥哥在陪你,真實感十足,但那其實是假的。讓你相信它是真的,只是源于你的意識。如果我們的記性可以移植,腦子可以被注入理念,那么我們的現實世界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虛擬的世界可能也可能實在的世界更重要。
那我們呢?有沒有可能只是“神工智能”的產物呢?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確實存在嗎?
那種看上去實實在在存在的事物,可能只是一種虛擬的現實。我們的肉身,會不會本來就是假的?而人類,也只是在幻象中,一代又一代地,“真實”地活著?(游慧怡)